新街口将建地下城,新增29个出入口

依托地铁18号线规划

推动新街口中心向东发展

地下空间形成“小四环”公共环道

新增29个地面出入口

完善步行系统

……







从南京市规划资源局了解到,近日,《南京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详细规划》获评2021年度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按照该规划,新街口地下空间将挖潜提升,建设成国内地下空间迭代更新的示范区、南京老城最大的地下城。


新街口“T”型连通骨架示意图。





新街口将与大行宫联动一体




经过十余年的运营、使用,新街口地下空间部分环境和设施已显陈旧,四个象限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地铁新街口站的T型连通骨架。除中山南路东西方向外,各象限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待改善。同时,新街口核心区地下与地上建筑面积达到1:6,远低于同类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比例。现状地下功能以停车为主,首层公共服务功能仅占32%,且以餐饮和小商品销售为主,与中心城市一级商业中心的定位不符。

新街口地下空间规划范围。




根据《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5-2030)》提出的“建设新街口地下城”的发展目标,针对百年新街口老城中心的特点,本次规划以“挖潜提升”为主要思路。依据人流活动热力图分析,大行宫文化中心与新街口商业商务中心人流密集、功能互补,规划提出要抓住轨道交通18号快线规划机遇,未来新街口应重点向东发展,促进新街口与大行宫联动一体,以四环路地下空间为核,依托地铁1号线、2号线两条主轴线和大行宫、珠江路、上海路3个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形成“一核,两轴,三节点”的应连尽连的地下空间结构。

新街口地下空间总平面图。




为挖潜用地、高效复合利用地下空间,规划提出加强德基三期、苏宁新华社地块、东铁管巷等近期更新改造地块的地下空间建设,并对远期管家桥、游府西街、石鼓路周边老旧住区等可更新地块进行预控。推进金鹰、艾尚天地等关键地块首层使用功能的公共化,鼓励利用城市道路和绿地广场等地下空间。

地下为“小四环”公共环道


地面新增29个出入口





根据规划,新街口地区的地下空间将形成“小四环”公共环道:




西北象限将新增延安路地下通道,串联西侧金陵饭店与东侧德基广场地下空间;


东北象限将利用2号线站厅,串联北侧德基三期与南侧苏宁新华社地块地下空间,远期还将东延至洪武路过街通道,并与18号快线站相接;


东南象限将打通莱迪广场与苏宁新华社地块地下通道,与18号快线站联通,实现2号线与18号快线的换乘;


西南象限将依托东铁管巷项目地下空间,串联金鹰商场,并与1号线1号口相连。



新街口轨道交通及站点情况。









规划提出,清理目前地铁站T型区的商业功能,四个象限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东北象限保持品牌主题店特色;东南象限引导形成大众活力、综合商业业态;西南象限引导形成亲子文化体验特色;西北象限引导形成美食餐饮和休闲主题业态。




新街口核心区现有地下停车库约31个、地下出入口约57个。为减少中心区车行出入与人行活动交织带来的安全隐患,规划对现有地下停车库出入口进行整合,在减少地面机动车出入口的同时,又形成互联共享的停车空间提高停车效率。通过“商业街+通道+下沉广场”的组合,优化串联交通流线,构建高度网络化的步行系统。在现状45个人行出入口的基础上,新街口地区的地下空间将新增29个地面出入口,其中6个实现与公交站点和出租车停靠点的无缝接驳。针对目前地面非机动停车杂乱问题,规划还预留了3处地下立体式智能自行车停车库,预计可提供1000辆非机动车停车位。





新街口地下空间整治已全面开展





新街口地下空间布局。




考虑到新街口地下空间位于老城,规划从“不大拆大建,一边使用、一边更新”出发,探索老城地下空间微更新方法。如减少T型公共通道上的商铺,增加安全疏散和交通空间,设置公共活动和休憩空间。通过增加医疗急救、母婴服务、无障碍服务等人性化配套设施,提高整体地下空间活动体验舒适感。




了解到,本次规划为指导,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精细化整治工作已全面开展。由于新街口地区分属三个行政区,目前已成立三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的建设,其中新街口地铁站中心圆盘商业设施已撤除、标识系统已经更换;德基通道增加了无障碍通道;完成了金鹰、莱迪等地下空间环境品质改善工作。




金鹰中心一期地下停车功能已置换为商业服务和活动展示功能,实现了金鹰中心A、B座地下部分与管家桥地下过街通道的互联,并实现了与地铁2号线连通。艾尚天地地下停车功能的置换也在推进之中。


图片

图片



来源:南京区街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