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南京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关键时期。11月9日上午,在南京市第六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记者了解到,未来五年南京将锚定“建设一个标杆、争创两个中心、实现三个定位”,布局十大支撑体系、九大重点工程,让科技创新成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面向“十四五”】
树立引领性国家
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
发布会上,南京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成军表示,未来5年,南京将“建设一个标杆、争创两个中心、实现三个定位”,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聚创新之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强劲增长极、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到2025年,科技创新成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产出一批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部分主要创新指标和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行列。”赵成军说,《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南京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南京科技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引。
打造“两区一廊多组团”
全域创新格局
记者看到,此次《规划》对南京科技创新的空间形态作出了系统设计——“两区一廊多组团”全域创新格局,既强化全域推进,又强化重点突破。
据悉,“两区”即重点打造江北新区“自主创新先导区”和南部片区“产业创新引领区”,江北新区重点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级,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南部片区重点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有序承接长三角乃至全球高新技术转移转化,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一廊”即做大前沿引领、协同发展的紫东科创大走廊,做强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前沿科技成果落地;“多组团”即以南京高新区15个分园为主阵地,培育若干特色优势明显、产业耦合联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部署南京科技创新
十大支撑体系
针对南京科技创新中的薄弱环节,《规划》还有针对性地部署了新时期南京科技创新十大支撑体系,并配套实施九大重点工程,力争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规划》显示,十大体系即构建面向未来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高竞争力企业群体培育体系、完善重大设施平台强基体系、强化高新区战略支撑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融合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支撑体系、优化高质量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创新赋能场景应用体系、构建高效能创新治理体系;九大重点工程包括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建设工程、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工程、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工程、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工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工程、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工程、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工程等。
【更多关注】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
设施建设进展来了
《规划》提出南京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发布会上,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何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南京将重点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验收,并同时推动设施开放、共享,产生更多前沿科技成果,何军表示,截至目前,建设进度、完成目标任务均已过半。
此外,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方面,已经落地南京、已经启动实施的培育项目有多个:包括中科院计算所南京创新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信息高铁试验装置,中科院软件所牵头建设的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同时,在农业、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也在积极争取。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南京有这些计划
南京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周毅介绍,“十四五”期间,南京计划每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0000家,构建“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为此,南京制定了《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并将实施包括梯度培育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品牌和质量提升工程等在内的六大工程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