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街区提升颜值11片区首发区年内亮相

     记者近日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颐和路11片区正在实施改造,周边多座院落完成景观施工将对外开放。

  据了解,作为颐和路复兴计划的一部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规划》 是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被评为优秀城乡规划成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颐和路环境整治规划以彰显民国文化特色与价值为目标,按照“从历史资源保护到民国文化展示、从重点整治到整体提升、从近期实施到远期控制、从街区内部到外围引导”的规划思路,开展“街区环境整治规划、重点地区详细设计、外围地区协调引导”三个层次工作,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整治为“整体氛围安静、内部院落精致、体验活动优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将按照构建“一轴三片一环”文化彰显结构进行重点环境整治。其中:“一轴”为颐和路文化展示轴,“三片”为东、南、北3个方向的门户片区,“一环”为在牯岭路西侧的特色文化体验环线。

  其中颐和路文化展示轴,结合人行道的地面铺装改造,建立地面标识指引体系。提取颐和路建筑、围墙、梧桐树等相关特征,设计颐和路LOGO和标识牌,构建形象展示标志系统。在院落入口,布置二维码标识和简介,形成院落信息查询系统。鼓励通过浮雕、故事牌、展示牌及店招等形式对开放院落的大门和围墙进行设计引导。同时,沿线布置四季花池,改善路灯、更换垃圾箱、遮挡环网柜。

  在这条展示轴上,江苏路北入口作为门户,改善入口标示牌,地面增加街区嵌入式地图,增加红枫树阵,突出入口的仪式感和景观层次;中心节点局部打开北部2个院落围墙,增加公共空间,增加花廊、座椅和故事墙;珞珈路节点对2个围墙已经灭失的开放院落,通过矮墙、绿篱和座椅,织补历史院落格局。

  围绕文化主轴,周边形成一条特色文化环线。在牯岭路西侧利用南北首尾相连和左右相邻的开放院落,校核院落围墙历史信息,打通局部院墙,引导特色串联路径。通过文化特色步道实现院落间的相连互通,形成步随景移、院落串联的文化环线。

  沿线院落植入公共功能,制定正负面清单。鼓励以宁静、优雅的特色餐厅、轻食、咖啡、画廊等功能为主,禁止歌舞厅、KTV等有噪音及火锅店等有油烟污染和人流量大的功能进入,营造现代与历史交融的文化环境。

  而分布在主轴两侧的三个形象片区,南部11片区(宁海路中学对面),是近期重点实施开放的街坊。通过清理杂院,增加开放空间,将多层建筑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加强院落公共路径串联,形成街区南部文化活动展示区;东部13片区(鼓楼新村附近),是街区与老城的过渡地带,加强多层建筑底部餐饮、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引导,整治建筑立面,改善绿化环境,形成公共服务配套集中区;北部01片区(江苏路宁夏路合围区域),结合四栋多层建筑底层功能转换的要求,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拆除院内搭建,形成内广场。在内广场东西两侧加建拱门,增强公共活动的领域感。

  而对于外围地区,补充不适合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安排的旅游配套、商业服务及停车等功能。既解决未来大量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又避免对街区内造成较大干扰。同时对江苏路、宁海路等6条外围街道与书人文化教育产业园、南京市排水管理处等39处重要沿街建筑立面提出环境协调的整治要求。搬迁8路车终点站,增加绿地广场。将书人教育产业园地块作为街区的停车和配套服务功能。

  截至目前,街区在规划的指引下,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记者了解到,01和13片区已完成环境整治,11片区正在施工改造中,首发示范区计划年底开街。颐和路35-1号、莫干路2号等3处开放院落完成了景观施工并对外开放,宁海路46-52号等8处开放院落正在进行景观施工。而街区外围完成江苏路、宁海路、西桥等沿线建筑立面改造,原公交8路起终点站位置,绿化广场正在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