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天津市卫健委通报,天津从入境人员中检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中国内地首次检出该变异株。12月14日,广州发现境外输入奥密克戎阳性病例。
奥密克戎变异株接连在内地发现意味着什么?公众应该如何对其做好防护?对于重点高危人群如何提高早发现的预警能力?对此,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莫 恐 慌
加强针对其仍有防护效果
奥密克戎变异株进入内地,引发一些市民的恐慌。对此,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丁松宁表示,只要科学认识变异毒株,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市民不必过于慌张。
“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奥密克戎变异株,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因与其他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位点和数量,从病原学的特点来说,可能会带来大的风险。”丁松宁解释,“但是,这是基于病原学研究的科学预警,提醒市民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全球尚无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数据,对传播力和现有疫苗免疫逃逸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丁松宁表示,新冠病毒变异是一种常态,“这是病毒变异发展的规律,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无论是对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变异株都仍然有效,我们新冠疫苗加强针对减少感染和重症也具有效果。因此,对于已完成两剂次新冠疫苗并已满6个月的市民,还是建议尽快接种加强针。”
要 警 惕
常态化防控措施一个不能少
放轻松的同时,丁松宁也提醒市民,仍要时刻保持警惕。那么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现有的防护举措需要调整升级吗?
对此丁松宁解释,目前常态化的个人防护措施,对变异株仍是有效的防护方法。包括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即使在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接种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
此外,丁松宁强调,市民最好减少非必要出入境,“应尽量减少前往高风险地区,并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攀谈,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机会。”同样,市民还需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主动做好报备,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为疫情防控赢得先机。
可 安 心
精准防控有效增强预警能力
我国目前采取“动态清零”的策略,做好和新冠病毒长期作战的准备。但接连两天,两座城市公布发现境外输入奥密克戎阳性病例,让一些市民也担心该变异株未来是否会突破本土防线,在本地传播。
丁松宁表示,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对于重点高风险人群,都实施了各项精准防控措施。此次天津与广州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入境隔离点就被发现,也说明目前的疫情管控监测网络是非常灵敏的。
“对于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转运、隔离医学观察再到居家健康监测,都实施闭环管理。对于从事口岸相关工作的行业高风险人群,也进行了闭环和应检尽检的强化管理。”丁松宁解释,“闭环管理作为第一防护,可以减少风险,将风险和传播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对于此类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目前也增加了频次,增强了早发现的预警能力。”
关口前移,有利于及时发现可能输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切实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用最小的社会影响、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疫情防控的最大成效。“对此,广大市民也可以安心。”丁松宁说。
新闻链接
广州一居家隔离人员被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陈斌14日下午在广州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一名入境人员外市集中隔离期满返穗后,在居家隔离期间例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广州市疾控中心对该病例的鼻拭子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经省市疾控中心复核,报国家疾控中心确认,检出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据通报,该病例为一名67岁男性,家住广州越秀区华乐街天胜村。11月27日从国外入境外市集中隔离,其间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2月11日,解除隔离后乘飞机(CA1837)返回广州,闭环转运至越秀区家中居家隔离。12日,华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例行采集核酸样本,13日凌晨通报结果为初筛阳性,经市、区疾控中心重采样复核结果均为阳性。随后,病例被闭环转运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治疗,经进一步检查和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普通型,目前病情稳定。
截至12月14日12时,已排查到密切接触者184人,次密接者865人,以上人员均已落实管控措施,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累计排查到重点场所筛查人员10544人,已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累计采集环境样本132份,128份环境样本检测结果为阴性,4份阳性样本均为病例住所发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