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烟火气”更暖居民心

紫金市集海峡城店 田墨池 摄

全面畅通经济循环、积极拓展内需市场的关键一着,是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里的专栏列出了10个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其中最接地气的便是新型社区生活圈打造工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打造新型社区生活圈,商务部将在全国挑选城市进行试点,南京正积极申报。


菜场“变脸”融入社区商业


新型社区生活圈,是指在步行不超过15分钟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日常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服务商圈。


社区商业重要的组成元素是菜市场。在南京,许多居民家门口的菜场正在悄悄“变脸”。


已营业70年的“老字号”科巷菜场,于今年1月变身“科巷新市集”,成为南京打造新型社区生活圈的样板店。改造后的“科巷新市集”扩容至两层,据负责运营的工作人员宣皓介绍,“除了传统的菜场,增加了餐饮、零售、社区服务等功能。一楼商业街区有65个商户,三分之一是餐饮,还有罗森便利店、网红咖啡店;二楼菜场除了普通的菜摊,还有净菜、有机菜等摊位。”


在“科巷新市集”一楼还有个约30平方米的直播间。“主播会在二楼菜场采购一些原材料,在这里直播教做菜。后期我们还将挖掘发现特色经营户,进行直播带货。”宣皓说。


位于河西的紫金市集海峡城店,也于今年1月开业,一楼分布着餐饮等商业板块,菜场则在负一楼。该市集负责人陆佳佳告诉记者,一楼已引进16个商户,比较有名的有朱老大、正新鸡排、环球水果、金陵大肉包等。市民邓小如赶在接孙子放学前,去负一楼的水饺店买了一斤水饺、在一楼买了几样零食,“孙子就喜欢吃这家的咸蛋黄水饺,百吃不厌。”


也曾是网红菜场的南湖迎宾菜场已在去年停业,南京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这个菜场原先整体是单层大棚结构,建设标准已不符合现在的城市建设规划与环境要求,实施改造势在必行。”改造升级后,这里将建成包括菜场、商业、社区配套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体。


新市集不能丢了“烟火气”


人间烟火味,更抚凡人心。在科巷,菜场每天早上6点开门,商贩们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忙活了。德州扒鸡、三姐酒酿等网红小店前,几乎从早到晚都有顾客排队。


记者采访中,宣皓不时提起“烟火气”这个词。“我们需要对‘老字号’有所传承,那就是保留它的烟火气。通过打造‘早晚经济’,早餐店6点开门,很多商户晚上10点以后关门,做我们所擅长的,把接地气的事情做好。”他注意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出来旅游不愿意跟团,而是拿着攻略四处打卡,除了逛商贸中心还喜欢逛菜场,感受当地最真实的烟火气,“‘菜场是中老年人逛的’这个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想由此辐射更年轻的消费人群。”


张华原来做的服装生意不太好,想着婆婆是老南京人、有做酒酿的祖传技术,一家人决定开个酒酿元宵铺,“先是在家附近开,后来知道科巷菜场一楼在招商,冲着科巷的烟火气和人气主动找上门。我们酒酿是手工做的,自然发酵的那种,很多老南京人就好这一口。”


在“科巷新市集”一楼,一处名为“社区工坊”的空间引人注目。这里不仅可以提供介绍月嫂、保姆、保洁等各类家政服务,还能进行家电、卫浴器具维修养护,此外像配钥匙、修锁、干洗缝补、快剪等,都能搞定。“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做针线活,我们家连个针线都没有,衣服纽扣掉了、炸线、改个裤脚啥的,都是上这来弄,老板的生意可好啦。”市民姚然说。


今年3月,商务部起草发布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南京市商务局菜篮子工程办公室主任沈岩说,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建设便民生活圈要优先配置生活保障类业态,即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消费需求,要有烟火气,而不是说一上来就开个网红咖啡馆、健身馆。


微循环“堵点”有待打通


如果说,核心商圈的大型购物中心是城市商业的“主要动脉”,那么社区商业就犹如“毛细血管”。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毛细血管”,能否打通商业“微循环”、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蓝海?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一些农贸市场包括花巨资改造过的“市集”,菜场板块的人气并没有那么火爆,商户们纷纷感叹“生意没以前好做了”。而这也凸显了新型社区生活圈打造中的一个难点。周边冒出一个个平价菜店、社区团购、超市……如今的菜场,可谓在四面夹击中求生存。


80后刘玲,安徽人,十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在科巷卖菜,到如今已有20多年。“最早是在露天卖,每天骑着三轮车去下关那儿拿货。现在菜场环境好了,但生意不太好做了,主要是年轻人不怎么来菜场,年龄大的人喜欢在马路边的平价店买。”她说,自己现在线下一天也就卖个1000多块钱,苦个柜台租金,主要做线上,一天能有3000多元销售额。然而,并不是所有科巷菜场的商户都在线上有生意。刘玲告诉记者,像美团这类平台,在一个菜场同一品类一般只会挑选一两家,目前科巷菜场在线上卖蔬菜的也就两家,“年纪大的做线上没有优势,他们配货太慢,玩手机也没那么‘溜’。”


40岁的徐先,在科巷菜场卖肉已有10多年,是一家肉类品牌的加盟商。“外面那种平价店太多,遍地开花,只要有门面、办个营业执照就可以开了。我们在楼上卖菜的、卖肉的,利润已经很低。”他说,菜场里有30多家卖肉的,还都在“扛”着,是因为大家手上有大大小小的单位客户资源。


丁玉萍是河西紫金市集海峡城店苏食肉庄的庄主,说到菜场的人气,她摇头说道,“这个市集才开了没两个月,有一个‘养客户’的阶段,我们现在不停地做活动,希望能提升人气。我觉得现在‘扫楼’不成功,可能跟居住人群有关系,住这边的大多是年轻人。”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说,离紫金市集不到200米就有一家好邻里惠民菜市场,大家都已习惯去那里买菜,感觉更方便、更便宜。


宣皓告诉记者,“这一行业面临的竞争确实蛮激烈的,周边的超市其实并不太影响菜场的生意,最主要的还是那些小的平价菜店,聚集在菜场周围,卖的东西很便宜,不像我们投入的成本大,希望这个行业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去做事情。”


沈岩坦言,平价菜店确实是目前管理中的一个痛点,事实上,正处于管理缺失的状态。据了解,2014年前开办农贸市场有规定,要由商务部门进行前置审批、评估、对周边商业业态进行调查,审批后才能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手续。现在,只要有场地、办理营业执照就能开业。这些小菜场、平价菜店没有农药检测设备、垃圾分类设备,也没有肉菜溯源系统、智慧化管理系统,成本自然低。


社区商业品牌化成为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造和激活服务社区消费的有效节点,意味着社区商业的品牌化、连锁化。


“‘科巷新市集’是明商集团这个国有企业改造的第一个农贸市场示范项目,社区商业这块其实刚刚开始,我们的想法是把‘科巷’打造成社区商业的一个品牌。明商集团管理了7个菜市场,包括科巷菜场海福巷店、建邺路店、尚书巷菜场等,目前一半是赢利的,还有一半持平或亏损。”宣皓说,既保留传统农贸市场的功能和服务特色,又适应时代发展和消费需求变化,成为现在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改造的重点。


陆佳佳说,紫金市集是他们集团打造的一个社区商业品牌,除了位于海峡城和仁恒的这两个店,今年还要在中和村开一家。“干了这一行才发现不容易,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比如,现在一进来是品牌肉的柜台,小刀手的摊位被放在后面,但其实小刀手的摊位应该在品牌肉的上游。再如,原先为了让摆菜更加美观,柜台设计为两层,可商家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在接下来新市集的打造中,要吸取这些教训。”她坦言,目前市集一楼生意不错,菜场板块生意差一些,也在做社区团购,已建立4个紫金市集海峡城店福利群。


记者从江苏省商务厅了解到,目前我省正致力于构建新型社区生活圈。以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为方向,推广南京、苏州、徐州等市邻里中心模式,鼓励各地引入知名的社区邻里中心运营管理企业,推动生活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社区消费;推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品牌企业进社区,提升社区商业组织化、品质化、便利化水平;促进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优化,打造和激活服务居民消费的有效节点,到2025年新建社区品牌连锁便利店1500个,培育电子商务试点社区100个。今年继续在全省新建和改造升级农贸市场100家。


依靠有效供给穿透循环堵点


社区商业是居民日常消费的末端,像一个微循环。传统社区商业基本围绕社区居民实用性需求,引入水果店、菜市场、餐馆等,解决就近消费问题。可在很多人看来,如今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还要“跑两步”?


如何用有效供给穿透循环堵点?新型社区商业服务圈怎么打造?沈岩说,根据商务部最近起草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是要优先配置生活保障类业态;其次是配置品质提升类业态,如社区食堂、蛋糕烘焙店、社区书房、茶艺咖啡馆、宠物服务站、健身房等;三是提高品牌连锁化覆盖率,连锁店数量占便民生活圈商业网点总量的比重应在30%以上;四是进行菜场的改造;五是构建多层次的早餐供应体系;六是充分发挥自助售货机、蔬菜直通车、移动餐饮售卖车等可移动商业零售设施灵活性优势,作为社区商业的有益补充,弥补空间不足带来的社区商业短板。


如今的市集,也越来越智能化。在“科巷新市集”二楼,有一间投资200万元的“智能管理中心”,大屏上每日菜价、交易总额等一目了然。“改造以后,通过智能采集、智能检测、智能称重、菜价交易公示、食品安全及交易追溯、大数据管理、互联网+买菜系统等智慧化管理功能和管理措施,形成便民、全面的市场管理机制。”宣皓说,通过对商户经营状况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帮助商户改善经营状况,进一步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


“智能化改造意味着监管也更智慧,比如放心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室、商户信用信息公示等,让市场监管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沈岩说。


据有关统计数据分析,未来10年,中国社区商业的消费将逐渐占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尽管目前的发展仍面临种种问题,但有理由相信,社区商业将在对接、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突破传统商业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