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将“多元化产业集群布局”写进发展战略,至此一直在“分拆”自己的绿地集团,在2021年会有深一度的重构。
绿地在房地产和大基建两大主业之外,最主要的多元业务就是金融、商贸、酒旅、康养,分别对应的载体是绿地金融集团(分拆上市平台绿地数科)、绿地酒店旅游集团、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绿地康养健康产业集团。
风财讯获悉,绿地2021年在金融、酒店、自贸港、大基建等业务板块,分别会进行一些股权调整、战略投资者引进、资产包整理的事宜,为的是“借力打力”——或谋求上市、或开展混改、或变现增收。
绿地集团“二次混改”的大方向之下,绿地的各板块发展思路和方式,似乎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申报数科股改引战投 年内完成第一步
绿地金融方面,据风财讯了解,绿地数科最近开展了一系列股权调整,准备引进战投,这个阶段大概会在2021年年内完成。
股权调整主要是制定了划分出去的股权份额。目前大致是绿地金创:战略投资人:管理层持股比例=82%:17.6%:0.4%。
绿地金创为绿地全资子公司,持有绿地数科100%股权,管理层则为绿地金创管理层。
下一步,就是绿地数科的正式分拆上市。绿地方面表示,这一块的工作推进比较顺利。但按照证监会的监管要求,辅导期要到2023年。
再下一步,绿地数科将依靠上市筹资,重点建设完整的数字科技平台,利润规模的目标为争取2023年达到60亿元。
而这部分利润,主要依靠绿地数科上市平台A(Asset)、B(Business)、C(Customer)端增量的利润释放。
酒店资产包完成 纠结出售or上市
绿地酒旅方面,此前曾有消息称,绿地打算打包部分资产去新加坡做一个REITs项目。
风财讯获悉,绿地对酒店资产的处理,还有新想法。
目前,绿地整理了4家高品质酒店,总价值超30亿元,目前已经获批放入资产包。这是第一步。
绿地本来打算将这个资产包推去新加坡做成REITs项目上市。打开这条通道,未来可能还会再装一些新的资产进入。
但由于这个资产包比较优质,已经吸引了一些国内的意向方洽谈单独购买资产,所以绿地也在谈酒店资产的出售。
“集团现在在同时进行两方面的谈判。相关的工作正在推进当中,这个项目最终做不做,管理层内部还在讨论。”绿地方面透露。
实际上,对于酒店资产来说,目前或许走REITs的道路,还不如直接销售。
全球第一只中国酒店REITs,就是绿地2014年发的;2016年绿地又和荣耀基金设立了酒店房托拟在新加坡上市,以62亿元的成本,将估值210亿元的19家境内酒店装入房托。但由于酒店资产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远低于写字楼、商场等资产,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一般。
2020年受疫情影响,绿地的酒店入住率47.7%,经营收入1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0.36%。能否在资本市场拿到合适的价格,尚无法确定。
贸易港6月完成股权调整 陆续筹备上市
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2018年成立,此后不久就有消息这部分业务,未来也考虑分拆上市。
讨论多年,2021年伴随拆分步伐的加快,绿地贸易港的上市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据风财讯了解,绿地贸易港目前还在做股权层面的结构调整。
目前主要是对自身经营者的持股做改变,大概值2021年6月底才能差不多完成。
股改之后,绿地贸易港才能推进调整资产包、估值估价以及后续上市的工作。
绿地贸易港的分拆和上市,整体进度都会比绿地数科慢一点。
主业借力:房产跟投增股权基建混改引战投
实际上,目前绿地的整体思路就是“借力打力”,回到绿地的主业,依然如此。
风财讯获悉,房地产主业方面,绿地集团正在加强项目的合作,包括项目的跟投和增加子公司的股东权。为的是推动销售回笼资金,增加货币资金的余额。
实际上,跟投这种方式,绿地在2017年和2020年都提出过。
目前推动的跟投机制,主要针对新落地的项目,事业部和项目团队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跟投,比如占股4:6,出资1:2,城市总以上管理层强制跟投,基层员工自愿跟投。
同时,因为房企在证监会非公开发行还没有放开,所以绿地集团是通过二级子公司来去增加一部分的权益,来增加整个集团的净资产规模。
大基建方面,绿地则鼓励集团下其他的综合产业单位加强混改,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扩大资本规模。
集团二次混改无时间表
各板块借力发展背后,绿地集团方面,也正处在“二次混改”的征程。
据绿地方面透露,最近国资委相关领导专门到绿地总部做了一次调研。
目前没有什么新的实质性进展。
绿地的二次混改是由国资委牵头,响应国企深化改革的一次改革。
实际上是不由绿地管理层左右的,没有固定的推进时间表。
但这是上海市和国资委坚定不移会去做的一件事,由于绿地是上海国资中,一个经经贡献较大的单位,所以对战投对象的选择非常慎重。
最主要的是要考虑新股东要对绿地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积极帮助和推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