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要超1000家
2020年,对南京颐兰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上半年,企业成为市发改委认定的瞪羚企业;下半年,企业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成为栖霞当年净增的197家高企一员。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需具备一定规模外,更看重的是创新实力。我们研发投入常年占销售额的10%左右,在行业中处于很高的水平。”该公司总经理陈恒博说,去年在疫情影响下,公司仍然实现营收过亿元、利润过2000万元,研发、生产的多种医疗器械和试剂打破国外巨头垄断,进入多家三甲医院。
不久前,栖霞出台“创新22条”,颐兰贝最感兴趣的是有关“校地合作”的部分。“我们成立10余年来,主要靠自主研发,一直希望能嫁接高校科研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研发服务、科研成果转让等合作。‘栖霞创新22条’对与高校合作提出了多条奖励措施,鼓励我们加快合作步伐。”陈恒博说。
“我们针对栖霞高校院所资源集聚的特点,在‘校地合作’方面出台了较多的自选动作。例如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技术交易,双方都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奖励;驻区高校建设科技创新港,按年度绩效最高可奖励500万元等。”栖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无疑将大大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进程。2020年,栖霞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7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7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7家,均位居全市前列。今年,该区提出更高目标,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目标为1600家,增长58.9%;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000家,增长46.71%。
新研机构力争高位再跃升
去年年底,清华大学“姚班”学生张坤(化名)和他的老师共同成立了南京知能科技有限公司,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风机的高效利用,提高风力发电效率。企业注册地位于栖霞区紫东路2号C21栋,这里正是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址。
自2018年落户栖霞以来,图灵研究院孵化了一大批像张坤这样的清华背景的创业者。“今年,我们还将引进不少于5名清华大学高端人才,都是有海外经历的、在各自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CEO李强告诉记者。
累计孵化、引进人工智能科技企业31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燧坤智能和图灵深视两家孵化企业去年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运营主体今年有望升格为规上企业……2020年,图灵研究院收获满满。截至去年年底,图灵院孵化项目的总估值已经超过40亿元,今年预计孵化企业估值将再提升5亿—10亿元。研究院自身设立的图灵创投基金,目前也完成了对20家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金额超1亿元。
早在图灵研究院成立之初,栖霞区就专门成立了“图灵服务小组”,为研究院量身定制“一企一策”。“‘送政策到企业、排忧解难到企业’的点对点服务,财政奖补、基金引导、股权投资等的大力支持,实实在在缓解了我们一些孵化企业面临的渠道窄、资源少、融资难、门槛高等困境。”李强说,对于2021年市委一号文件和“栖霞创新22条”,研究院正在逐条梳理,能参与的条款和项目都会尽量参与。
去年,栖霞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孵化企业620家,产值超10亿元,绩效评估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市第一。“今年,我们要在新型研发机构三年总数达57家、总量列全市第三的态势下,再新增7家市级新研机构,实现新研及孵化引进企业当年营收27亿元。”栖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我们着重要提升研究院运营质效,这次新出台的‘栖霞创新22条’,在我看来非常实在且极具栖霞特色,将大大加快孵化企业的成长壮大。”李强说,栖霞推出的种种措施,不仅将激发在栖企业自身的创新潜能与创造因子,还将加快栖霞板块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在行政区“孵化”,到经开区“长大”
目前,颐兰贝在栖霞金港科创中心租赁了1000多平方米土地用于研发、办公,另外在其他地方租赁了一处工厂生产仪器设备,狭小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营收过亿元的企业需求。
今年,企业在南京经开区龙潭片区拿地,将投资6亿元建设集总部办公、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和新产品研发、实验平台。建成达产后,可年产各类医疗器械设备3万台套,年产各类临床诊断、医学研究用各类试剂100万盒,营收和净利预计将比现在翻4—5倍。
在栖霞“孵化”,在经开区“长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有江苏翔腾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光电显示领域的“小巨人”,近几年规模快速增长,原来在栖霞街道十月科技园的空间已不能满足需要。公司副总经理蒋悦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将投资6亿元在南京经开区建设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及厂房,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该项目已被列入今年栖霞板块的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栖霞由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大板块组成,是全市唯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农业‘三业并兴’的主城区,在全国也比较罕见,这在我们打造‘创新引领极’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栖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栖霞将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大力实施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经开区产业圈“三圈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农业“三业并兴”,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位一体”的“322创新跨越行动”(“22”指“栖霞创新22条”),在南京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的过程中发挥栖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