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校长。王晶卉 摄
6月7日,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建设启动仪式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据了解,创新港将打造校地融合的新生态,重点攻坚卡脖子问题,以开放的姿态聚集国内外一流企业和团队,为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助力。
在启动仪式上,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合作共建框架协议、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协议正式签约。同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创新园建设正式启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在致辞中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的建设,是东南大学建校119年历程当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东南大学在江北新区开始了新的征程。
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说,国际创新港主要是在创新形态和创新机制上进行创新,而不是具体的技术上的创新。它着重于打造一个校地融合的新生态,将学校、企业和政府的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东南大学原来的浦口校区有1200亩的地,这块地方空出来以后怎么用?正好江北新区有‘两城一中心’的发展目标,而东南大学确立了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这两个目标又在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巨大需求中间找到契合点,创新港应运而生。”丁辉说,虽然是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东大的,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园区,不仅有东南大学的核心团队和项目在里面,更多的则是开放式的,希望能聚集更多的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和团队到南京来。创新港的管理体制也是开放的,例如EDA创新中心,实行的就是会员制。
针对卡脖子问题,创新港首先启动的是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园。“光刻机、EDA目前是我们国家卡脖子最厉害的部分。在指甲大小的一个芯片中间,有150亿个晶体管在里面。这已经超出了人的设计范围,所以集成电路的设计一定是软件设计出来的。现在在这个领域,我们肯定是落后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在未来我们一定要赢,这也是我们EDA创新园启动的意义,这是一种国家的担当。”丁辉透露,创新港分两期建设,第一期除了打造EDA创新园,还要建设生命科学创新园。目前EDA创新园先行启动,预计两年的时间可以基本建成。
据了解,东南大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学科快速突破,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优势。江北新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全域GDP突破3000亿,近40创新人才驻留深耕,一大批国际化创新要素快速汇集。通过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把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产业提取、功能提升等结合起来,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东大人才链与南京产业链、创新链融通衔接,让更多的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跑出转化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