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85万元“上名校”,有南京家长被骗!合同被判无效

你家孩子上“名校”了吗

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引来各种竞争

但也给骗子们提供了渠道

有渠道、有关系、有途径

……

一些不怀好意的“中间人”直接瞄上家长

 

南京的朱某和戴某曾是同事,戴某称自己有“关系”可办理南京中小学入学事宜,可以帮忙让朱某亲朋好友家的孩子就读,但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承诺如果入学办理不成,将全额退款。期间,戴某以委托办理入学事宜为由,共向朱某收取了87万元请托费,但最终入学事宜均未办成。


戴某退还朱某3万元,但余款一直没有音讯,因此朱某起诉到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戴某返还其84万元及利息。


法院经审理认为,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本案中,双方试图打破招生规则,企图通过托人情、找关系等不正当手段办理相关事宜,破坏了教育公平及招生公平,损害了其他学生公平入学的权利破坏了社会公共利益,明显具有非法性质,故双方的委托合同关系应属无效。


本案中,戴某无法说明请托费用的具体去向,从双方微信联系的内容看,被告承诺未办成时全额退款,故对于原告要求被告返还84万元费用的请求,法院予以支持。最终,法院判决戴某退还朱某84万元。


法官提醒:千万不要轻信此类说辞。孩子入学务必走正规渠道。如果遭遇类似骗局,要注意保存相关记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实际上,每到升学季,这样的骗局经常出现:



“尊敬的学生家长,很荣幸通知您的孩子成为我校一名小学生,拟定于8月31号下午两点来校报到,具体事项将另行通知。”2019年8月22日,当李先生收到这条短信时,心中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层层托人找关系,等了这么久,孩子上学的事情终于解决了。

然而,等李先生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到时,竟被告知这条短信是假的,他的孩子并未被学校录取。李先生才反应过来,他被骗了。他和其他15位家长,都栽在了同一个人林某手里,被骗金额高达280余万元。

图片
林某在他的圈子里,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神通广大”,能拿到各所名校的入学名额,从小学到初中,只要报出学校名字,林某都能轻松“搞定”。林某称自己的孩子就是从外地直接转入南京一所名校就读,这也是他朋友聚餐、闲聊的资本。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林某的“能力”渐渐地在朋友圈传开,陆续有朋友请他帮忙。说出去的大话收不回来,他只能继续吹嘘:“如果你们的小孩要上学,我肯定能办成,而且不花钱。”

林某办事很“靠谱”,先提供孩子的户口本、疫苗本、家长身份证、居住证等证件,然后才告知能不能办理。虽然林某声称“不需要额外费用,只要到学校缴纳赞助费就可以”,但请托的中间人怕林某不收钱办事不上心,向家长们报出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价格,将部分钱款层层转交给林某。
林某收钱都是先收部分款项,承诺等收到录取通知后再收一部分钱,最后等孩子入学后收取尾款,这无疑中给了中间人和家长们更多的信心,认为找对人了。

2019年5月,李先生通过朋友层层介绍,请林某帮忙解决孩子入学问题,并提前支付了5万元。林某说安排学校校长与李先生见面,按照约定的时间,李先生到了学校,却没能进校门。当时李先生认为是学校管理严格,也没当回事。
到了8月31日,李先生和其他家长到学校报名后,大家才发现被骗了。他们都缴纳了5万到40万元不等的相关费用。

2020年7月,林某被抓获归案。经审查,林某非但没有他所吹嘘的任何关系,他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上名校”,他甚至不知道那些名校的地址,家长们收到的录取短信都是他自己通过软件发送的。林某涉嫌诈骗金额高达280余万元,数位中间人通过层层加码,也为自己谋取利益,其中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先后介绍了11位学生家长,从中赚取介绍费。
目前,秦淮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林某提起公诉。

检察官提醒


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找对人、花足钱,就能让孩子上名校,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入学要走正规途径,不能偏听偏信,否则不仅上当受骗,更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有人认为,受朋友请托找关系办事,不仅有面子,还能收取一定的介绍费、好处费,也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但是对于中间人来说,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就夸大其词为其担保,可能会因此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明知受托人无法实现请托事项,却故意帮助其收取费用,则可能构成诈骗的共犯。